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系的名称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体育教学部,主要以大学体育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主。我们在抓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依托,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自力更生加强学科建设。经与省体育局、教育厅等多方论证,2009年与安徽省体育局签订“体教结合”战略合作协议,并合作申报体育教育专业获批,2010年8月成立体育科学系。2012年3月获批运动训练专业。目前在校生45人,其中一级和健将级运动员学生共7人,专业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专业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专业办学条件
    
1.师资情况
   
  体育科学系现有职工41人,其中行政3人,专任教师3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22人,其中硕士34人,硕士在读4人。兼职教授4人、兼职副教授1人。一级运动员和健将级运动员教师4人,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5人,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院师德标兵1人,院教坛新秀1人,院优秀共产党员2人。在职教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南京师大、华南师大、扬州大学、江西师大、西北师大、河北师大、天津师大、安徽师大、北京师大、杭州师大等国内18个大学,出生地在吉林、河南、山西、湖北、甘肃、江西、山东、河北、安徽、湖南等10个省份。学缘结构优良。年龄在40岁以上3人、31-39岁13人、30岁以下22人,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队伍。
   
2.实践教学情况
   
  目前,我系已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有合肥市莲花小学、合肥市59中学、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肥市体校、合肥市业余体校等,完全满足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已建成的基地除进行见习、实习外,还开展了课外业余训练与竞赛、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科研服务、社区体育社会指导等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得到了实习实践单位的充分肯定。
   
3.教科研成果
   
  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在学院领导和科研处高度重视下,体育科学系着力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动员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0项,其中高校省级研究重点项目3项,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省体育局项目6项,其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项;主持合肥市教育规划项目1项;主持院级精品课程1门;主持院级重点科研基地1项、院级科研项目10项、院级教研项目10项。目前近70%青年教师都有研究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二类核心期刊20余篇。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1.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坚持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学生运动技能、教学和训练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方面形成特色。
   
3.产学研合作教育
   
  形成合作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级体育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结合合肥地域优势依托专业行业办专业,建立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应用性原则
   
  紧跟中小学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以培养教师教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2.协调性原则
   
  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以能用、适用、应用为目标,整体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突出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开放性原则
   
  加快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课程、合作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建设思路
    
  运动训练专业以适应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立足安徽,面向基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新型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加快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质量和内涵,重点发展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尽快形成特色,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围绕学院的办学宗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验室、紧密型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学、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社区需要的体育应用性人才。计划未来五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具体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竞技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竞技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规格:
   
  掌握运动技术科学、教育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健身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2.能力规格:
   
  具备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健身和体育竞赛的基本技能;具有运动训练研究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素质规格:
   
  具有好学上进、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办学规模
    
内容要点:数量与逐年发展分布
   
| 年   度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办学规模(人)
         | 45
        | 120
        | 200
        | 250
        | 250
        | 
(四)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全程:学生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在各教育平台、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
   
二方培养:校内教学培养阶段与校外定岗实习阶段即校内知识、能力培养与校外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与中小学、竞技体校、体育行业企业和体育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线育人:理论教学育人体系、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和素质拓展育人体系三线协调育人。
   
(五)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总量目标:到2015年,师资队伍总量达到50人左右,其中在编师资队伍40人,非在编师资队伍10人,在编师资队伍中,在编专职教师38人,在编政治辅导员1人。
   
  师资队伍职称目标:到2015年,在编师资队伍中,教授总量达到5人,副教授10人,讲师20人,助教15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达到52%。
   
  师资队伍学历目标:到2015年,在编师资队伍中,博士总量达到5人,硕士29人,学士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90%。
   
  师资队伍双师目标:到2015年,在编师资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总量达到12人,非双师型师资26人,双师型师资达到46%。
   
  师资队伍学缘目标:到2015年,在编师资队伍中,最高学位省内大学总量8人,最高学位省外大学总量30人。区外大学毕业总量达到27人,区内大学毕业39人,区内大学毕业达到41%;外省籍20人,外省籍达到52%。
   
2.建设内容
   
(1)专任教师建设计划
   
|         年 份
         职称(人数)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高 级
         | 1
        | 1
        | 1
        | 2
        | 2
        | 
| 中 级
         | 2
        | 4
        | 4
        | 4
        | 4
        | 
| 初 级
         | 4
        | 4
        | 4
        | 4
        | 4
        | 
| 合 计
         | 7
        | 9
        | 9
        | 9
        | 10
        | 
(2)兼职教师建设计划
   
| 年 份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兼职教师(人数)
         | 4
        | 4
        | 5
        | 5
        | 5
        | 
(3)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 建设内容
         | 2013-2015建设具体内容
         | 2016-2017建设具体内容
         | |
| 专业带头人
         | 2人
         | 2人
         | |
| 骨干教师队伍
         | 5-6人
         |               5-6人
         | |
|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 支持教师(10人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支持教师(15人次)到国内外做高级访问学者、攻读学位。
         | 
| 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 支持教师(5人次)参加国家级裁判员的进修学习、国家级体育社会指导员学习。
         | 支持教师(10人次)到国内外参加体育行业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
         | |
| 教师到行业实践
         | 支持教师(15人次)到中小学、运动队和体育产业一线开展实践研习活动。
         | 支持教师(15人次)到中小学、运动队和体育产业一线开展实践研习活动。
         | |
| 小计
         | 80人次
         | ||
(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要求,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体育场地设施。初步建设成满足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实验室,建立课外运动训练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实习培训基地、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二级裁判员培训基地各一个。在合肥市区建立8-10个竞技体校和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
   
2.建设内容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立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实际实验开设条件编写实验教材;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拟建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综合实验室等三个教学实验室。
   
  建立和完善课外运动训练课程和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管理制度;建立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实习培训基地、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二级裁判员培训基地,逐步加大实训基地的师资培训和硬件建设投入。
   
积极与中小学校、社区和体育科研院所行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 序 号
         | 实训(验)室名称
         | 实训课程
         | 实训项目
         | 建设年度
         | 经费(万)
         | 备注
         | 
| 1
        | 数字体育实验室实验室
         | 运动生物力学
         | 课程实验
         | 2013
        | 120
        | 
        | 
| 2
        | 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
         | 运动生理学
         | 课程实验
         | 2012
        | 20
        | 
        | 
| 3
        | 解剖与保健康复实验室
         | 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等
         | 课程实验
         | 2012
        | 10
        | 
        | 
| 4
        |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 体育教育与训练
         | 产学研合作
         教育
         | 2012
        | 10
        | 
        | 
| 5
        | 二级裁判员培训基地
         | 裁判员训练课程
         | 裁判员培训
         | 2013
        | 1
        | 
        | 
| 6
        | 体育职业技能
         培训基地
         | 体育职业技能
         培训课程
         | 体育职业技能培训
         | 2013
        | 2
        | 
        |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中小学学生业余训练基地和竞技体育基地,拟建设5-6所中小学校6-8个项目队训练基地和3-5个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立8-10所竞技体校和中小学专业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管理体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
   
(3)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产学研校内重点建设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基地、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二级裁判员培训基地建设;加大与安徽省体育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安徽省田游中心、安徽省体校、合肥市体校的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基地建设。
   
(七)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建设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示范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导向、创新课程为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课程一半以上达到示范课程标准,建设2-3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创新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以中小学教学和竞技体育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将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理论课程进行分解、细化,大幅增加术科主项提高课程学时数,精简基础理论课程,突出应用性知识和实践环节;坚持重点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教学和训练能力,依据这一原则构建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大纲);系部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估;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推行体育职业培养和考核制,建立培训机构;积极探索与竞技体校、中小学校、体育行业和体育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课程建设规划
   
(1)合格课程建设计划
   
| 年度
         级别
         | 2013
        | 2013
        | 2013
        | 2016
        | 2017
        | 
| 合格课程
         | 2
        | 4
        | 6
        | 6
        | 6
        | 
(2)创新课程建设计划
   
| 年度
         级别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教学示范课程
         | 
        | 1
        | 
        | 1
        | 
        | 
| 教改示范课程
         | 
        | 
        | 1
        | 
        | 
        | 
| 专业新课程
         | 
        | 
        | 
        | 1
        | 
        | 
| 网络课程
         | 
        | 
        | 
        | 
        | 1
        | 
| 双语课程
         | 
        | 
        | 
        | 
        | 
        |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 年度
         级别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校级
         | 
        | 1
        | 
        | 1
        | 
        | 
| 省级
         | 
        | 
        | 
        | 
        | 1
        | 
| 国家级
         | 
        | 
        | 
        | 
        | 
        | 
(八)教研科研
    
  努力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一是凝练教研、科研队伍发挥团队优势和力量,重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学学科上整合力量,适应体育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的师资力量,产出标志性成果。5年内发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30篇以上,力争获省级科研教研奖励1项以上,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5部左右。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厅级课题10项,省级项目3项,国家及项目1-2项。
   
(九)专业群建设
    
  坚持重点建设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丰富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休闲体育专业和体育表演专业,并结合努力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创办特色专业。1—2个专业成为院级特色专业,同时能力争使其中的一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十)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高质量的场所;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五、专业建设与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立体育科学系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制度,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
    
  建立正常的投入机制是保证专业建设的基础,重点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三)建立完善与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有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十分必要,重点完善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
   
(四)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定期自我评估工作
    
  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检查与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自我评估,及时将检查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和反馈,提高专业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锦绣校区)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书香路(滨湖校区)合肥市金寨路327号(三孝口校区)
版权所有@英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 皖备案号05003732号